黄耆 甘草(炙)各1.5克 人参(去芦)0.9克 当归身0.6克(酒焙干或晒干)橘皮(不去白)0.6~0.9克 升麻0.6~0.9克 柴胡0.6~0.9克 白术0.9克
暂无信息
暂无信息
补中益气,升阳举陷,主脾胃气虚,少气懒言,四肢无力,困倦少食,饮食乏味,不耐劳累,动则气短;或气虚发热,气高而喘,身热而烦,渴喜热饮,其脉洪大,按之无力,皮肤不任风寒,而生寒热头痛;或气虚下陷,久泻脱肛。现用于子宫下垂;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。
病甚劳役、热甚者,黄耆加至3克,咳嗽者,去人参;腹中痛者,加白芍药1.5克、炙甘草1.5克;若恶热喜寒而腹痛者;再加黄芩0.6~0.9克;恶寒冷痛,加桂心0.3~0.9克;头痛,加蔓荆子0.6~0.9克;痛甚者加川芎0.6克;顶痛、脑痛,加藁本0.9~1.5克。
上药哎咀,都作一服。用水300毫升,煎至150毫升,去滓,空腹时稍热服。
暂无信息
黄耆2两,人参1钱,炙草8分,半夏1两,炒白芍5钱,独活5钱,防风5钱,炒白术3钱,茯苓3钱,泽泻3钱,柴胡3钱,连翘2钱,羌活1钱半。
暂无信息
暂无信息
损伤后气虚感邪,脓出不止,疮口白肉突出者。
加生姜3片、大枣2枚,水煎服。
暂无信息
人参、黄耆、甘草(炙)、柴胡(炙)、白术、升麻、陈皮、桂枝、当归、木香。
暂无信息
暂无信息
痘收之后,脾胃虚弱,寒热往来似疟,不分早晚者。
水煎服。
虚甚者,加熟附子。
暂无信息
黄耆1钱5分,甘草(炙)1钱,人参1钱,当归1钱,白术1钱,升麻3分,柴胡3分,陈皮3分,麦门冬6分,五味子(炒)5分。
暂无信息
暂无信息
疮疡元气不足,四肢倦怠,口干发热,饮食无味,或饮食失节,或劳倦身热,脉洪大而无力,或头痛而恶寒,或声高而喘,身热而烦。
水2钟,加生姜3片,大枣2枚,煎1钟,空心热服。
暂无信息
当归1钱,黄耆1钱,人参5分,白术8分,柴胡1钱,升麻1钱,干葛1钱,甘草5分。
上锉。
暂无信息
痘疮结痴而误犯风寒,恶寒发热者。
加生姜1片,水煎服。
暂无信息
人参、白术、黄耆、陈皮、甘草、青皮、枳实、木香、神曲(炒)、黄连、麦芽。
暂无信息
暂无信息
痘靥之后,因内伤饮食,腹饱闷不喜食,脉弦滑者。
水煎服。
暂无信息
人参、黄耆、白术、茯苓、升麻、柴胡、炙草。
暂无信息
暂无信息
痘后感冒风寒,发热,声重鼻塞,恶寒恶风。
热甚则以升麻为君,加前胡;有咳嗽,加陈皮、桔梗、半夏、南星、炒芩。
暂无信息
黄耆4钱,甘草(炙)5分,白术1钱,人参3钱,升麻2分,柴胡5分,陈皮8分,黄柏6分,当归1钱,生姜3片。
暂无信息
暂无信息
伤寒、时疫愈后,劳役复热,自汗倦怠。
上(口父)咀。用水煎熟,食前温服。
暂无信息
牛蒡子1钱半,元参3钱,蜜耆3钱,白术1钱半(蜜炒),广陈皮1钱半,当归1钱半,甘草1钱,麦冬3钱半,苦桔梗1钱,红枣1枚,生姜3片,柴胡2钱(酒炒),升麻8分(酒炒)。
暂无信息
暂无信息
慢喉风,平素体虚,更兼暴怒,或过食五辛而生,或忧思太过而成。其发缓,其色淡,其肿微,咽干,舌滑而白,大便自利,脉细而微,唇如矾色,午前痛者。
水煎服。
暂无信息
人参1钱,白术1钱,当归1钱,陈皮1钱,甘草5分,黄耆1钱5分,升麻5分,柴胡5分。
暂无信息
暂无信息
大人肠风,及痔疮出血不止者。
加地榆1钱同煎,用芝麻油蘸纸点火烧荆芥穗灰,研末,调和前药温服。
暂无信息
人参、炙甘草、漂白术、广陈皮、小枳实、杭青皮、南木香、六神曲、老麦芽、炙黄耆。
暂无信息
暂无信息
小儿痘后久已无热,因伤食发热。
生姜、大枣为引,水煎服。
暂无信息
人参5分,当归5分,白术5分,白茯苓1钱,川芎4分,白芍4分,萝卜子4分,木香3分。
暂无信息
暂无信息
产后中风,气不足,微满,误服耗气药而胀者。
暂无信息
暂无信息
人参2钱,白术2钱,茯苓1钱,白芍1钱,陈皮2分,木瓜8分,木通4分,紫苏4分,苍术4分,厚朴4分,大腹皮4分。
暂无信息
暂无信息
健脾利水。主产后水肿。
补中利水汤(《胎产心法》卷下)。
大便不通,加肉苁蓉1钱,麻仁1钱。
暂无信息
黄耆3钱,当归3钱,白术3钱,广陈皮3钱,川升麻8分,人参6分,柴胡6分,甘草6分,桂枝、防风、木通、木瓜。
暂无信息
暂无信息
升清降浊。主体虚冒风发肿。
方中桂枝、防风、木通、木瓜用量原缺。
暂无信息
黄耆1钱,人参1钱,白术1钱,当归1钱,炙草5分,陈皮5分,升麻3分,柴胡3分,麻黄根1钱,浮麦1钱。
暂无信息
暂无信息
内伤气虚自汗。
尺脉虚大,加黄柏、知母、熟地;夹风邪,加挂枝5分,白芍1钱。
暂无信息
人参8分,蜜炙黄耆1钱,白术8分,当归身8分,柴胡4分,升麻4分,川芎4分,炙甘草5分,陈皮4分,生姜1片。
暂无信息
暂无信息
痘疹浆足回水,至结痴还元数日,发热稍缓,头热面不甚热,手心脚心热,手背脚背不热,精神困倦,大小便利者,为虚热。
水煎,温服。
渴者,加麦门冬1钱,五味子9粒。
暂无信息
黄耆1钱,甘草(炙)5分,人参(去芦)3分,升麻3分,柴胡3分,橘皮3分,当归身(酒洗)3分,白术3分。
暂无信息
暂无信息
补中益气,升阳举陷。主脾胃气虚,发热,自汗出,渴喜温饮,少气懒言,体倦肢软,面色(白光)白,大便稀溏,脉洪而虚,舌质淡,苔薄白。或气虚下陷,脱肛,子宫下垂,久泻,久痢,久疟等,以及清阳下陷诸证。
医王汤(《伤寒论今释》卷七引《方函口诀》)。①《小儿痘疹》有生姜、大枣。②本方改为丸剂,名“补中益气丸”(见《中药成方配本》苏州方)
暂无信息
黄耆半钱,人参(去芦)3钱,甘草半钱,红花1分,白芍药3分(秋冬之月未有,只用白术3分,代之),葛根半钱,当归身2分(酒洗,焙干),橘皮(不去白)2-3分,升麻2-3分,柴胡6分或3分,黄柏(酒洗,去皮)1-2分,黄芩2-3分,生甘草梢3分。
暂无信息
暂无信息
补元气,泻心火。主饮食劳倦所伤,气高身热,烦喘短气,鼻息不调,嗜卧困倦少言,皆为热伤元气耗神。其初肌肤间必大热燥闷,心烦而渴,久后则不渴,头痛大作,四肢疼痛,表虚不任风寒,目不欲开。
上(口父)咀,作1服。水2盏,量气弱气盛加减水盏大小,去滓,食远稍热服,伤重者不2服。
病劳复热甚者,黄耆用1钱;如觉胸中热者,
暂无信息
人参、黄耆、白术、炙草、官桂、归身、陈皮。
暂无信息
暂无信息
脾胃虚弱,痘疮发热,手足反冷者。
水煎服。
病甚者,加熟附子。
暂无信息
黄耆1钱半,人参1钱,甘草(炙)1钱,当归身(酒洗,焙干)半钱,柴胡半钱,陈皮半钱,白术半钱,升麻3分,葛根半钱。
暂无信息
暂无信息
补元气,泻火邪。主内伤,喜怒过度,饮食失节,寒温不适,劳役所伤,以致中气不足,阴火独旺,上乘阳分,荣卫失守,气高而喘,身热而烦,短气上逆,鼻息不调,怠情嗜卧,四肢困倦不收,无气以动,亦无气以言。
上作1服。水煎,午前稍热服。
嗽者,黄耆用半钱,并去人参,不渴者,去葛根;头痛,加蔓荆子3分,痛甚,加川芎5分;顶痛、脑痛者,加
暂无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