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药材基源:为桑科植物桑的果穗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orus alba L.
采收和储藏:5~6月当桑的果穗变红色时采收,晒干或蒸后晒干。
性状:鉴别 聚花果由多数小瘦果集合而成,呈长圆形,长1-2cm,直径5-8mm。黄棕色、棕红色至暗紫色;有短果序梗。小瘦果卵圆形,稍扁,长约2mm,宽约1mm,外具肉质花被片4枚。气微,味微酸而甜。
以个大、肉厚、包紫红、糖性大者为佳。
品质标志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1995年版规定:本品用热浸法测定,85%乙醇浸出物不得少于15.0%。
性味:甘;酸;性寒
归经:肝;肾经
功能主治:滋阴养血;生津;润肠。主肝肾不足和血虚精亏的头晕目眩;腰酸耳鸣;须发早白;失眠多梦;津伤口渴;消渴;肠燥便秘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0~15g;或熬膏、浸酒、生啖;或入九、散。外用:适量,浸水洗。
贮藏:暂无信息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注意与禁忌:本品为桑科植物落叶乔木桑树的成熟果实。
据现代医药研究,本品含有葡萄糖、果糖、鞣酸、苹果酸、钙质、无机盐、维生素A和D等。
据报道,近多用于治神经衰弱、动脉硬化、糖尿病等之属阴虚血少者。
滋阴养血;生津;润肠。主肝肾不足和血虚精亏的头晕目眩;腰酸耳鸣;须发早白;失眠多梦;津伤口渴;消渴;肠燥便秘
二药都能滋阴养血润燥,相配可治血虚津少、头晕目眩、舌红少津或产后失血而致的大便干燥等症。
取二药乌须发为用,常相配熬膏服,治少年白发及年未花甲须发早白者,长期服用有效。
二药都能益精气、养阴血,相配可治阴虚血少的头晕、目眩、心悸不寐。并常与乌须发药相配治少年白发、血亏便秘等。近有用于治高血压及神经衰弱属阴血亏损者。
取桑椹子补肝肾滋养阴血以疗血虚之头晕、耳鸣,牡蛎益阴潜阳以疗肝阳上亢之头晕、耳鸣。相配治头晕、耳鸣属肝肾虚者有效。近有用治美尼耳氏综合症和神经衰弱之头晕耳鸣者。
二药均能补肝肾、乌须发。桑椹子优于生精血,旱莲草长于清肝热,益阴凉血,相配功效较佳,常用于肝肾不足的眩晕、失眠、腰脚无力、须发早白等症。
二药均能滋肝肾。桑椹子滋阴养血,女贞子清肝明目。相须为用,功效甚好,可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头目眩晕、耳鸣。若加旱莲草其效更佳。
桑椹子甘凉滋阴养血,麦门冬甘寒清润、滋阴生津。若加石斛甘平养胃,生津除烦,相配有滋阴对燥、生津止渴的功效,可治津亏血少的口燥咽干、烦渴等。
脾胃虚寒便溏者禁服。
1.《杨氏产乳》:“凡子不得与桑椹子食,令儿心寒。”2.《本草经疏》:“脾胃虚寒作泄者勿服。”3.《本草省常》:“多食致衄,孕妇忌之。”